Text-->https://docs.google.com/document/d/1DJdTOJiu-KY6M8LVKS7DpMcO7Fo7CmynR7kQkOaPYNw/edit?usp=sharing
聽說新聞
學生 : 郭汶潾、王愛寧、曾源源、安伊薩、梅翠安
日期 : 4月26日
主播 :王愛寧
記者1 :郭汶潾
記者2 :安伊薩
林麗文 :曾源源 / 肯德基副總裁
消費者 :梅翠安
肯德基 :曾源源
摩斯漢堡:梅翠安
聽說新聞 期中考
主播 (王愛寧) :各位觀眾早安, 歡迎收看太子公主晨間新聞。
現在是2019 年3月28日星期三早上8:00, 我是王愛寧。
現在是2019 年3月28日星期三早上8:00, 我是王愛寧。
環保署在去年公告, 包含公部門、公私立學校、百貨公司、連鎖速食店等4大類,從今年七月起, 不得提供內用者一次性塑膠吸管。因此麥當勞宣布從今天開始將會逐步推動「冷飲直接喝」,無論是外帶或內用, 都不再主動提供吸管。詳細情形, 我們將鏡頭交給本台特派記者郭汶潾為你報導。
記者1 (郭汶潾):記者現在的位置就是台北南京東路的麥當勞,每天到這裡用餐的顧客是全台最多的。每天用掉的吸管不計其數,對於政府的減塑政策對他們會有什麼影響,我們來聽聽台灣麥當勞供應鏈管理副總裁林麗文的說法。林副總裁,您好。請問面對政府即將在7月1號實施的禁用塑膠吸管政策,貴公司如何因應?
林麗文(曾源源):麥當勞從今天開始將會逐步推動「冷飲直接喝」,無論是外帶或內用,都不再主動提供吸管給顧客。
記者1 (郭汶潾):不給吸管,怎麼喝飲料呢?
林麗文(曾源源):我們除了不主動提供吸管給顧客外,更會把原本的杯蓋改成以口就杯的杯蓋,這樣消費者就可以一口就杯,不需要吸管了。
記者1(郭汶潾) :這樣做真的可以減少吸管的使用量嗎?
林麗文(曾源源):我們真正希望做到的不只是讓吸管少用,我們希望做到的是,透過冷飲直接喝,來改變消費者這個行為。雖然政府的政策在七月一號才實施,但我們從今天起開始在台北市試辦,預計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當天,全台北市門市都不再提供塑膠吸管,6月底前全台麥當勞全面推行。
記者1 (郭汶潾) :謝謝林副總裁的說明。將鏡頭交還給棚內主播。
主播 (王愛寧) :謝謝記者郭汶潾在麥當勞為我們做的採訪,針對麥當勞這個自發性的舉動,消費者與其他速食業者又是抱著什麼樣的態度來看呢?我們將鏡頭交給記者伊薩。
記者2 (安伊薩) :好的,主播。 記者伊薩現在人在台南麥當勞成大店為您推行採訪。在我身邊的這位是梅翠安,請問您對麥當勞不主動提供吸管給消費者的決定,有何看法?
消費者 (梅翠安)您好。正府突然有這樣的政策。喝飲食不用吸管,怎麼喝啊!
雖然說因為環保,但這樣的政策我不太贊成。你看看全台,咧如珍珠奶茶,更別說波霸奶茶了,因為它在杯底的,又軟軟的,所以想喝是很難的。
主播 (王愛寧):謝謝記者安伊薩現在在台南麥當勞為我們做的採訪。知道顧客對這件事的想法也有重要性。現在回到台北,將鏡頭交給記者郭汶潾。
記者1(郭汶潾):謝謝主播。記者現在的位置就是台北南京東路的肯德基。曾副總裁,您好。無論是外帶或內用,麥當勞已經事先不再主動提供吸管給顧客。請問面對政府即將在7月1號實施的禁用塑膠吸管政策,貴公司如何應對?
肯德基副總裁/(曾源源):從去年環保署公告後我們已漸漸開始不主動提供吸管給顧客了,我們還鼓勵顧客可帶自己用的杯子來購填冷,熱飲料,比此共同來保環。這幾個月以來塑膠消耗減量不少了。
記者1 (郭汶潾) :謝謝曾副總裁的說明。將鏡頭交還給棚內主播。
主播 (王愛寧) : 謝謝記者郭汶潾再給我們聽很有趣的採訪。最後我門又要回台南去,聽聽記者安伊薩對另外一個速食業者的採訪。
記者2 (安伊薩) :根據記者實際了解,麥當勞為方便消費者「直接喝」,改用新冷飲杯蓋,使用方式類似大眾已熟悉的熱飲外帶杯,打開出口就能直接就口飲用;新杯蓋並同時做到輕量化,中型杯蓋對比原杯蓋加塑膠吸管,減少16%塑料使用。但考量部份消費者可能有特別需求或情況,餐廳譬如Starbucks星巴克櫃檯也會準備紙製吸管。問題是,禁止使用塑膠吸管,對環保能有多大幫助?
那,我們聽一聽另外一個商人的聲音,就是摩斯漢堡的經理。
您好,梅經理。請聞,貴公司對此有何回應?
您好,梅經理。請聞,貴公司對此有何回應?
摩斯漢堡(梅翠安):因為環保,所以政府有這樣的政策。這個政策是很不錯的,塑膠吸管用太多會影響到健康,但喝飲料一定要有吸管對個人來說是刻板印象也是一個習慣難改。
記者2 (安伊薩) :從我們的採訪來看,似乎企業開始關注鼓勵消費者保護環境,可見反對塑膠吸管已經變成主流環保意識。鏡頭交給主播。
主播 (王愛寧 ): 謝謝記者伊薩為我們報導。聽到了這四個採訪後,可以來看什麼結論呢?從像這個舉動來看,現代社會看似吹了一股環保風。難怪多數連鎖速食店都願意採用廢止塑膠吸管使用的規定。這是往正確方向的一小步,但我們還可以做得更多。
那我們到底要如何改變人們對環境的行為呢?這件事有賴各界不斷對話與激辯。謝謝各位觀眾看今天為你們準備的報導。今天節目的時間到了,我們下次再見。